學歷 |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 |
2.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行政組碩士 |
|
3.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
經歷 |
1.新北市立汐止國中專任教師(88-91) |
2.基隆市立武崙國中童軍團長(91-93) |
|
3.基隆市立武崙國中導師(92-93) |
|
4.國防部人力司教育參謀官(93-94) |
|
5.基隆市立武崙國民中學專任教師(9501-9507) |
|
6.基隆市立武崙國民中學生涯規劃組組長(95-97) |
|
7.基隆市立武崙國民中學教務主任(97-104) |
|
8.基隆市立建德國民中學校長(104~) |
學校應該是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地方,我們應該提供每一個孩子舞台,學習透過努力,得到成就;同時,也要讓每一位教職員夥伴在實踐生涯理想的過程中,擁有幸福感,彼此共好。十二年國教之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透過學校的學習,學生能夠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個人在辦學的理念包括下列幾項:
一、 有品好禮:良好的品格教育與生活常規是學習的基礎,是學校的門面,也是學生一輩子受用的財富。有品包括有品格、有品質、有品味,好禮則是學會守禮、感恩與惜福。校園師生有品好禮,需要模範,更需要學習和教育,此將是經營學校的首要任務,也是校園永續發展的核心之一。
二、 扶弱拔尖:關注弱勢學生教育是個人的從事學校教育的初心,也是不斷實踐與修正的理想。弱勢學生如何在受教育的過程得到最好的照顧與公平的機會,是形成學校穩定的重要力量。拔尖可以讓多元能力表現優異的學子得到適性揚才的機會,亦是創造學校特色與口碑的重要指標。先扶弱而後拔尖,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舞台,創造成功
三、 人文關懷:教育是活水,人文關懷是源頭。學生應透過學習,保有一顆關懷的心,懂得從生活中去體會文化、探求問題,並且尋找實踐的方法。學校應該重視從課程活動與校園文化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思考與行動;透過服務學習,回饋學校與社區,形成善的循環,讓愛的力量生生不息。
四、 尊重包容:民主的核心精神在於尊重與包容,學校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學習,理性、傾聽、自省、接納。時代變遷,行政倫理、師生關係在在受到考驗,我們應把握尊重與包容的民主核心概念,接納多元聲音,勇於反思與修正。型塑願意尊重與包容的校園文化,讓行政、教師、學生與家長都能受益而有成長。
五、 多元創新:多元和創新無價,亦是面對未來必備的能力之一。學校必須在有限的課程體制下,創造最大量的、最多元的可能,給予學生、教師、行政揮灑的空間,讓親師生受益。面對多元價值的社會,學校應該擴充更多的彈性,在課程、活動、文化、資源等方面,開拓更多的創意與價值。
六、 專業前瞻: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催化者,教師的專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核心,而專業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脈動。透過教師社群的成立,以不同的領域專業和重大議題為出發,聚焦在學生的學習,專業才有力量。促進教師在專業上的持續成長,並藉由社群運作的團體動力,以前瞻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面對挑戰。
七、 團隊合作:面對未來,團隊合作將是師生所必須具備的。透過良好的學習活動設計,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鼓勵主題探究和社群成立,教師能透過合作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創發;鼓勵親師生和社區共同合作,納入優質的家長和社區資源,促進學校和社區共榮。學校要能持續向上提昇,我們必須強化團隊動能,再次創造顛峰經驗。
八、卓越精緻:卓越不是一個狀態,而是一種信念;精緻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期許學校能善用自身的優質文化,整合特色團隊,開發多元的創意,透過品牌認同,宣傳行銷。學校的核心是人,包括教職員工、學生、家長與社區,從校務發展、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專業責任到公共關係,我們都應秉持精緻卓越的理念,不斷往前邁進。
(一)成立教師成長團體,形塑教學專業社群的文化。
(二)強化弱勢學生照顧,建立正確價值觀與學習力。
(三)實施行政輪替制度,重視經驗傳承與典範學習。
(四)多方爭取經費資源,改善硬體建築與教學設備。
(五)結合社區家長資源,成立並持續志工運作功能。
(六)建置校友資源網絡,落實學校宣傳與資源挹注。
本計劃實施目標係依本校教育目標發展而來包括:多元適性的學習、專業創新的教學、優質校園的文化、
全面整合的資源等,茲一一分述實施項目、策略與內容如下:
目標 |
項目 |
策略 |
實施內容 |
壹、多元適性的學習 |
一、 激發潛能適性發展 |
(1) 提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 (2) 均衡發展學術性向課程與補救教學課程 (3) 精緻社團社團活動內涵,獎勵績優社團,打造特色團隊,豐富生活與文化體驗。 (4) 推展完善認輔制度,以達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適應。 (5)推廣服務學習,支援社區公益服務,共構學校與社區的伙伴關係。 (6) 辦理技藝教育學程,試探其職業興趣與性向,落實生涯教育。 |
(1)推動多元全面的閱讀教育,培養閱讀習慣,提昇閱讀理解力。 (2)推動科學教育,申辦區域資優方案,奠定學校資優課程與充實方案。 (3)持續推動補救教學,提昇弱勢學生學習力。 (4)發展多元特色的社團,延續本校優良傳統團隊:管樂團、合唱團;持續推動重點發展運動團隊。 (5)推展完善認輔制度,劃分輔導教師責任區,強化輔導工作。 (6)建立服務學習的機制,發展學生主動服務、回饋社會、自我成長的學習氛圍。 (7)充實技藝教育學程,申辦自辦班並擴充合作班,提供學生多元的職業試探機會。 |
二、 多元達才優質的教育 |
(1) 建立性別平等環境,促進性別和諧相處及正確的觀念及互動。 (2) 規劃校園生命教育,預防校園自我傷害事件發生及培養教師自我傷害事件之介入與輔導的處理的能力。 (3) 運用個別化教育機制,協助特殊學生適性成長。 |
(1)發展有效能的班級經營,鼓勵分享建立典範交流。 (2)全面檢視並持續建立性別平等環境,促進性別和諧相處。 (3)長期推動適性輔導,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4)推展完善認輔制度,劃分輔導教師責任區,強化輔導工作。 (5)經由個別及小團輔導,結合整體資源,並作適當的鑑定安置輔導措施,穩定中輟復學生在學意願。 (6)結合整體資源,提供適當的鑑定安置輔導措施,穩定中輟復學生在學意願。 |
|
貳、專業創新的教學 |
一、 專業發展創新教學 |
(1) 建構教師專業社群,打造專業典範。 (2) 透過學科共同領域時間,鼓勵教師良性互動、心得分享,提升專業對話空間。 (3) 深化教師教學與研究的功能,成立各種學習成長團體,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4) 鼓勵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善用各項數位教材,創新教學。 |
(1)鼓勵教師自主成立專業社群,進行議題探究與教學實踐並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為目標。 (2)積極安排教職同仁參加校內外研習與校際參訪交流,學習楷模典範。 (3)健全學校課程系統,適時加入新元素,實踐課程專業,創新優質課程。 (4)協助教師規劃多元教學方式,精進教學品質,提升教學效能。 (5)建立師生及同儕間教學支持與回饋系統。 (6)發展行動學習,營造智慧學習、智慧社群、智慧行政與智慧管理。 |
二、 研究發展精進的卓越 |
(1) 鼓勵教師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2)發展教學領導,鼓勵教學經驗分享與傳承。 (3)各領域教師課程暨教學目標的整理和再確認,激發所有孩子進一步探究的內在動力。 |
(1) 推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逐年提昇初階與進階教師之比例,並鼓勵參加教學輔導教師培訓。 (2) 成立具特色的教師專業社群,相互討論教育新知、班級經營、輔導管教知能、行政工作知能等,提昇教師專業素養。 (3) 尋找教師的領頭羊,建立楷模典範,逐年建構各領域與跨領域的教師專業社群。 (4)統整各項專案計畫,形塑有系統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5)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提昇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 |
|
參、 優質校園的文化 |
一、 活化組織增權賦能 |
(1) 力行「服務領導」,以人為本,服務第一,打造高效能優質團隊。 (2)依法行政,充分照顧教職員工權利及福利,落實計畫、執行、管考行政三聯制,提升行政服務效能。 (3) 建立雲端資料中心,統整處室表格統一化、標準化,行政全面數位化,推動無紙化校園。 |
(1)穩定行政團隊,落實經驗傳承與楷模典範,建構學校行政的生涯願景。 (2)針對任務導向、團隊作業,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 (3)建置學校各處室與各主題網路社群討論區。 (4)持續推動低碳綠色校園,永續環境教育。 (5)建立雲端數位化的學校行政資料庫。 (6)校園永續環境建置。 |
二、 營造友善校園的環境 |
(1) 鼓勵學校成員多元創新思考,型塑溫馨和諧校園氣氛,促動學校活力進步。 (2) 尊重校園人權,明確學生權利與義務,建立申訴管道,打造友善校園。 (3) 建立與教師會、家長會聯絡窗口,進行對話、溝通,推動合議式校務決策,凝聚共識與認同。 (4) 建立行政人員職務輪替制,同時落實職務代理制度,以團隊合作取代本位主義,並培養全方位的行政能力與素養。 (5) 訂定校內超額辦法,以維持學生受教權益為優先考量。 |
(1)落實行政檢討機制,並且反饋到行政措施中。 (2)推展公民參與和社會實踐課程。 (3)校園民主化,協助學生主動參與校務。 (4)建立「與校長有約」、抽閱家庭聯絡簿、舉辦幹部座談會等,傾聽學生意見,主動溝通協調,廣納意見,為校務改進參考。 (5)建立完善之危機處理系統,積極掌控各類校園突發事件。 (6)鼓勵同仁發展學校行政生涯規劃,建立行政輪替的文化,培養團隊合作的氛圍,跨越處室與職務的界線。 (7)面對少子化趨勢,訂定以學生受教權益為優先考量的教師超額辦法,鼓勵教師及早因應。 (8)因應少子化空於教室,活化校園閒置空間,增設創意主題教室。 |
|
肆、全面整合的資源 |
一、 策略應用知識管理 |
(1) 建立校內外網路社群與溝通平台,促進社區對學校的了解與支持;主動發布學校訊息,充實並更新學校網頁內容,適時教育行銷,樹立學校優良形象。 (2) 建構資訊雲端系統,培養師生資訊能力 (3) 推動教師讀書會,建構學生專題寫作發表機制,提升學生整合型習效能。 (4) 透過學習社群認知,促使學校及學校成員不斷成長、轉型、變革,並強化對外在環境的反應能力。 |
(1)形塑善用網路社群進行溝通的氣氛,落實資訊發佈與宣傳的習慣。 (2)建立知識管理的平台與制度,並重視行政經驗傳承與業務檢討回饋的機制。 (3)建構學校本位的資訊課程,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資訊應用能力與是也。 (4)建立行政與教學雲端系統,提昇互動連結與教師資訊能力。 (5)申辦行動學習方案,鼓勵教師教學之創新,提昇學生學習動能與效益。 (6)重視學校團隊合作經驗。 (7)辦理優秀校友返校座談。 (8)持續推展專題寫作,結合社會關懷與公民參與。 |
二、 增進社區教育的資源 |
(1) 在不影響學校作息和安全前提下,開放學校設施供社區使用;以達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目標,增進資源的有效運用。 (2) 善用校內資源,對外辦理營隊活動,對外可提昇社區認同感,對內可增強學生實踐的統整能力。 (3) 整合社區資源建立輔導網絡,穩固志工團隊質量,營造友善校園。 |
(1)開放學校部分軟硬體資源,提昇與社區互動。 (2)學校課程與特色活動和社區結合,強化與社區的連結關係。 (3)逐年規劃,爭取圖書館改建,並擴大圖書館藏量;爭取改建體育館與操場重整;爭取經費改善教室漏水問題。 (4)建立安全維護網、溫馨導護站、聯絡愛心商店。 (5)整合社區資源建立輔導網絡,穩固志工團隊質量。 (6)爭取社會及家長資源挹注,並以提升學生學習、營造學校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主要目標。 |